日常生活、闲谈中,常听人应用一些俚语、俗语,虽然不一定是金玉良言,但这些语言除了亲切、通俗、高度概括等鲜明个性外,确实大多包含一定哲理,发人深省。于是,予以检录:
冷要抖,穷要走。身体感到寒冷时,勤运动可以增加热量抵御寒冷;贫穷时要勤走动、勤行动,不断尝试脱贫办法。
街狗倪貌花被单。小狗狗看花被单,花花绿绿一片,实则什么都没看懂。
针尖刨铁。针尖,体量微小,却还要在此刨铁。一喻贪婪,二喻积少成多。
穷人无甲,财主无发。穷人终年辛勤劳作,难有长指甲;富人养尊处优,多谢顶。
天晴好撮漏,年轻好读书。给房屋换瓦补漏,需趁晴天及时进行,读书也同此理,要趁年轻,莫错过有利时机,等闲白了少年头。
生人面前莫责子,倪娜面前莫责妻。倪娜:方言,子女之意。不要在陌生人面前责备孩子,不要在子女面前责备妻子。本义为在人前须顾及子女自尊,在子女面前要维护家长威信,实际可引申为告诫人们批评、指责人要注意场合,要顾及他人感受和尊严。
一样山歌百样唱,没个山歌同师娘。相同的内容,有不同的表现手段,表明山歌创作随意性很强。
菱角塘沿莫洗手,大栗树下莫乘凉。教人自觉避嫌,是成语“瓜田李下”的缙云版。
要与别个比种田,莫与别个比过年。劝人要和人家比勤劳、比付出,而不要与人比阔气、比享受。
一代亲,二代邻,三代没地寻。一代是亲人,二代似邻居,三代如陌路。说明亲情疏远得很快。
十个女人九个肯,看你嘴巴紧不紧。女人都这么不矜持?对这句民间俚语仅作如实记录,不作任何解读评论,因为没有发言权。